知识产权服务人才的培育对于机构自身以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视角,分析目前服务机构人才工作情况存在的各种方式及利弊,并就本单位在人才培育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作了介绍。
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所指出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技术与知识密集,附加值高,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市场前景广阔”,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进而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而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培育,尤其是行业的中坚力量和高端人才的培育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飞速发展,对中介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知识产权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需要复合型学科背景,因而人才培育难度较大、培育成本较高。以从业人员平均素质较高的广东省专利代理业为例,据统计,其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人员占比近九成,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六成,但仍与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目标需求相差很大,尤其是缺乏既懂技术、法律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高端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人才更为匮乏。
目前,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培育的模式主要有机构自身全程自主培育人才方式和引入或者挖取两种。采取前一种模式,中介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从相关专业的应届生或人才市场中选择招聘适当数量的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储备。虽然过程较为漫长,培育成本也比较高,但企业可以在整个过程中选择出不仅专业领域和其复合的知识结构与企业的要求比较匹配、而且比较认同本公司制度和企业文化、与本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比较合拍的人才,是企业人才培育过程中风险较小的有效方式。采取后一种模式,从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直接引入或者挖取已经过培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虽然省力而快速,但存在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难以完全匹配机构需求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后者更适用于缺乏培训能力的中小型代理机构。
无论是自主培育还是人才引入,中介服务机构都要对人员进行培训。目前大多数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常用的方法是由机构各股东根据各自业务发展的需要招录人员,通常由股东一边跑市场寻揽案源,一边在做业务时直接传授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师徒式传帮带,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各种相关信息多靠自学积累,随意性较大。因此,存在基础知识不够宽广厚实,培训质量和效果欠稳定等问题。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的培育质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与速度,甚至影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进度。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存在机构业务分散、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转变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模式是关键。
以笔者所在的杭州杭城专利事务所为例,公司一直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的培育作为重点工作。在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除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人力资源适时进行调整外,还不时地根据公司发展的需求,针对公司人才配置中的比较薄弱的环节作出预判,提前从应届生和人才市场中吸纳相应专业的人员。目前公司的人才培育通常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司选派专门的教师为刚入职的新员工培训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和公司制度,同时让员工感受企业氛围,认同企业文化;第二阶段,公司选派资深的教员,按照专业培训方向,有所侧重地进行专利申请撰写等方面的基础培训,通过大量撰写模拟案例和教员的反复指导,择用合适的人才进入第三阶段的培养,即按照各专业由相应的资深专利代理人或者专利工程师进行一对一的师徒式培养;由于每个师父风格是不一样的,带出来的徒弟必然也各有不同,其结果易于导致公司内所培训的人员形成风格各异、质量各不相同的大杂烩,为此公司采用不定期召开业务研讨会,讲评撰写案例,适时召开撰写技巧与经验交流会等方法,营造一个气氛较为浓厚的学习型组织,使新老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积累经验。公司于2012年完成了ISO9001的质量体系认证,并辅以一整套绩效考核体系,尤其是采用每年两次全所撰写案例的抽样无记名的评审制度,辅以发明专利授权和驳回比率以及专利补正率等考评,决定每一个专利撰写人的等级。逐步构建了以骨干人才和基础人才为主的梯队形人才体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公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首批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从实践中看,经过多年的探索,公司在服务人才的培育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集科技、法律服务于一体,活跃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各个环节。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要根据公司发展的规划,提前做好相关专业人才的招聘、培养和储备工作,用多种方式及时做好新领域开拓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扩充服务内容,促进专利代理服务向着差异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再上新台阶。(尉伟敏)